20191130日晚,修缮一新的12号楼107室座无虚席,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新一期行业月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蓝海林教授应邀作“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的行业论坛,学院MBA项目主任李卫宁教授担任论坛主持,超过300MBAMPAccMEM的学员及校友到场参加。


 

    “不转型很难,转型也很难。”论坛之初,蓝老师指出了目前中国企业的两难处境。市场需求压力、资源成本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企业竞争压力等各种压力推动着企业的转型,此外,新兴行业的潜在收益、产业政策的潜在收益、资本市场的潜在收益等也成为是企业转型的主要诱因。与此同时,全球化影响深入、转型经济特征依旧的宏观环境,需求改变、消费方式改变、新兴市场、市场分割等市场环境,这些都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然而,中国企业的转型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其集中的表现在于制度环境的复杂多变、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外部环境以及战略转型与资源、能力失配、战略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失配的内容环境。“企业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应对的关键是怎么才能在现有的环境下有效和有效率地实现转型。”

    那么,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什么?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中保持企业收益的持续和稳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或者新要求,而是一个企业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如果全球化影响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深化改革将继续下去,那么这个背景下的企业转型升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全球化范围内持续和稳定地构建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对此,蓝老师深入地分享了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特定的战略定位或者商业模式、多种关键竞争优势组合——多种关键优势、多种关键竞争优势的整合——管理模式、根植于特定的企业文化等多因素和多层次之间匹配,它具有少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四个显著的特征。换界、跨界、创界三种战略思路最终或者最基本的还是在一个或者多个行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转型目的的战略组合可以分为围绕做强核心业务和围绕做强多个行业两个不同的思路,通过形象的螺旋图,蓝老师讲解了最佳的战略选择与实现方式。如何做出恰当的转型升级战略选择?蓝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为什么——初心不能够错;凭什么——优势不能夸大;怕什么——新旧转换成本;怎么做——将劣势变优势。

    在确定转型升级的战略以后,其实施策略该如何制定?行业维度、方式维度、定位维度、区域维度、价值链维度、顾客维度、渠道维度、职能/专业维度是跨界的八个维度,在一系列转型战略选择中,转型的幅度和难度基本上是按以上顺序递减的,从构建、发挥和强化核心专长的角度,企业应该遵从的顺序选择刚好是相反的。原因在于,有效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满足特定行业、方式、定位、市场的要求。按照逆方向实施转型升级更有利于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性。同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向的改变过程,而且是管理模式改变、叠加和磨合的过程。按照逆方向实施转型升级更有利于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动态匹配。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转型可以视为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变或者说超越原有边界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导致核心竞争力内容结构及其匹配关系的失配,使核心竞争力转变成为核心障碍。

    论坛的尾声,蓝老师强调,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即使企业的战略选择、实施的顺序都是正确的,但是实施的节奏过快也会导致企业转型升级的失败。这是企业转型升级中最常见的战略问题。因此,转型升级需要跨界,更需要守界。时间-成本和超越自我是企业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后,蓝老师对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提出了6点总结:

    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不应该是规模扩大、把握机会,尤其是制度合法性机会,而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发挥和强化;

    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优势;不是缺乏硬性资源而是缺乏软性资源;不是要战胜竞争对手,而是要战胜自己的过去;企业战略管理者自己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

    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基本上与企业资源和精力集中程度、持续整合资源的能力成正比;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换界、创界和跨界经营战略都不是企业的常规战略选择,需要与守界经营战略交替使用;

    转型的幅度与速度成反比,有效把握幅度与速度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使之与改变自己的幅度与速度相同;

    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键是有限和持续创新;平衡速度与持久的关键是逐步转型。


 

    深入透彻的讲解、精彩的互动点评,蓝老师为大家充分地分享了其对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2小时的行业论坛在不断的笑声与掌声中圆满落幕。